激情冰雪盛宴,创新步履不停。更高更快更强的执着追求、动力澎湃的科技赋能,在“十四冬”主赛区呼伦贝尔热烈碰撞、精彩绽放。
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十四冬”运行指挥调度中心建成集协同指挥、应急处置、安全监控、赛事管理、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无人机编队巡检和机器人智能巡检让“人海供电保障”跨越到“科技供电保障”;金龙山滑雪场,国际场地塑形专家就落差参数等进行专业指导,气象人员紧盯多要素和高时空分辨率综合观测系统为预报预警和赛场服务提供气象保障……
一项项场内外深蓝技术与冰雪赛事“无缝衔接”,让这场冰雪盛宴因智能而更加便捷,让呼伦贝尔这座城市因智慧而更加美好。
在“十四冬”短道速滑馆,高标准的冰面让健儿们纵享丝滑;冰面之下,密密麻麻的管道和专业的制冰设备保障着冰面的厚度、硬度等指标能够满足不同类别冰上赛事要求。
走进位于地下的制冰控制室,仿佛穿越到机械世界。“24小时值守,2小时一次巡检,保障质量控制的精细。”“十四冬”机电负责人王宁介绍。
在科技赋能下,“十四冬”场馆场地设施更加绿色更加智能,比赛体验更加流畅更加极致。
“十四冬”主场馆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是自治区首个能够同时举办大道速滑、短道速滑、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等大型国内、国际A级赛事的冰上运动场馆。走进“十四冬”运行指挥调度中心,一块显示着观赛人数、运动员抵离信息等实时变动数据的蓝色大屏引人注目。大屏幕上汇总了值班、赛事、人员、场馆等信息,借助5G数据传输系统,数据监控区接入各赛区、海拉尔区城市交通调度平台以及天眼系统,通过主屏幕和远端3万多个探头可看到各场馆不同方位的画面,更好地保障赛事运行调度。主场馆400米跑道26米回转半径可以承办国际A级赛事。11层制冰工艺使冰面硬度均匀、平整丝滑,有利于运动员创造更快的速度。
在追求性能的同时,场馆还更加绿色低碳。灯光照明系统进行了升级,不仅照度提升了近1倍,4片冰场上的低碳照明让电费节省了约30%。践行环保理念,场馆附近还建设了分布式光伏电站。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赛事对城市发展的提升,创新对城市发展的促进,在赛场内,也在赛场外。呼伦贝尔处处涌动着激情似火的创新热潮。
呼伦贝尔智能环保包装产品项目正在进行试生产,从制造到“智造”,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年产1.6亿平方米环保包装制品,预期年销售额可突破3.68亿元人民币。
“L-谷氨酸高效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优化谷氨酸发酵和提取工艺,年产40万吨谷氨酸生产过程的能耗、物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以上,生产成本下降12%以上。
“智能控制履带自走式圆捆机”技术弥补国内外市场空白,并实现规模量产,推动草业和畜牧业提速升级。
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呼伦贝尔以“五大任务”为方向,以全市8大产业集群和10条产业链为重点,布局了一大批“揭榜挂帅”“科技兴市”和应用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科技项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种业振兴、草牧业、双碳、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目前全市自治区级以上创新平台载体达到102家。
一系列项目突破核心技术、补齐产业链“短板”,为呼伦贝尔市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也为“十四冬”在呼伦贝尔的顺利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四冬”的牵引和辐射作用,广泛涉及呼伦贝尔城市发展、设施建设、民生服务各领域。
海拉尔区市政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0%亚美体育官方,市政道路和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配建率达到100%。海拉尔赛区和扎兰屯赛区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和设施在满足赛事需求的同时,为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健身场所。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手机可以预约体育场馆运动时间、办理线上缴费、查看公交车进度行程、了解热门景区实时拥堵数据……随着智慧化建设在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群众就医、社区服务等领域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中受益,数字惠民科技惠民服务不断从“能用”向“好用”升级。
在呼伦贝尔长达7个半月的供热周期中,为解决长距离大温差供热难题,呼伦贝尔市实施了海拉尔区高寒地区长距离网源协同与城市智慧供热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成功研发高寒地区长距离网源协同智慧供热系统。该系统通过平台智能决策控制,实现了供热全流程网源协同调度,以低碳节能运营,保障“冬运之城”高质量供暖。
为确保比赛场馆及运动员休息中心的各项指标达到国际赛事标准,呼伦贝尔市成立供热保障团队,为“十四冬”主场馆增加远程温湿度检测系统,研发了恒温换热站智慧一体机及“十四冬”供热智慧应急救援系统,通过场馆内外温湿度的变化和云平台大数据计算,自动调节换热站各个参数和阀门开度,更加科学和精细化地控制场馆温度。
呼伦贝尔的智慧工地,利用智慧监控中心、实名制管理系统、环境监测系统、塔吊监控系统等清晰直观地呈现工地现场情况,施工透明化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智慧呼伦湖,实现科研监测、智能分析和数字化管理一体化;智慧应急,对交通路口、河道、小区等动态监管,第一时间掌握雨情、雪情、水情、灾情,保障居民安全亚美体育……
科技之韵犹如一首美妙的乐章,贯穿于城乡发展方方面面,推动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管理既有“精度”又有“温度”。
智慧之城逐渐成形,在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随着“十四冬”开幕临近和各项前期赛事不断进行吸引来的大批冰雪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城市体验和更多的打卡选择。
体育梦想绽放呼伦贝尔,“十四冬”是场大考,也是城市升级的重要机遇,呼伦贝尔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人才,提升城市能级。
今年10月,通过招标,“十四冬”呼伦贝尔市执委会聘请专业制冰团队,负责“十四冬”冰壶场地的制冰保障工作,其中谭伟东是国际一级制冰师,也是中国首批制冰师。目前该团队已经在冰壶馆展开工作。
11月19日,扎兰屯市邀请坡面障碍大跳台U型场地国家级裁判、2022冬奥会坡面障碍赛道长毛德昌等到金龙山滑雪场做赛前场地指导。“十四冬”期间亚美体育官方,金龙山滑雪场将进行全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单板滑雪U型场地、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自由式滑雪大跳台、自由式滑雪坡面障碍等赛事。专家组对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抛物线长度和角度等进行精准指导。
不止体育领域,在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各领域,人才的倍增作用正在显现,人才的引进措施正在升级。
对刚性引进的人才给予20万到200万不等的安家科研补贴,柔性引进的人才入驻专家公寓;围绕重点领域和优势特色产业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一事一议”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在呼伦贝尔市注册创办企业的给予资金扶持。2023年9月,呼伦贝尔市发布的招商引资和产业扶持措施诚意满满广受关注。
呼伦贝尔市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围绕现代农牧业、生物制药、现代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通过“人才+项目”引才模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同时,努力培育本土科技创新人才。2022年以来,累计通过项目合作方式柔性引进人才398人,培育本地人才658人。
加大科技投入,线年市本级科技资金预算安排2975.29万元,较上年亚美体育增加1115.29万元。
强化政策支持,千方百计激发创新活力。出台《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技兴蒙”行动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呼伦贝尔市“科技兴市”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等,明确提出围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人才引领实施五大专项行动。
加强科技服务,提升基层创新能力。实施“一苏木乡镇一名科技特派员”计划,面向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422人,实现对全市105个苏木乡镇科技服务全覆盖。实施“一旗市区一科技副总”计划,并选派高校人才到企业挂任“科技副总”,助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一系列举措优化了创新环境,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2023年,呼伦贝尔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提前2年完成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呼伦贝尔市成为全国35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园区)之一。
奋力扬帆科创蓝海,呼伦贝尔人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幸福,呼伦贝尔市现代化城市的蓬勃活力竞相迸发。
“我们来了来了,相约在银色世界;我们来了来了,相逢在辽阔雪原……”踏着《冰雪之约》的节拍,伴着创新不断的“体育+”节奏,“冬运之城”呼伦贝尔正在创新创造中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草原全媒·正北方网记者 李霞霍晓庆李可新呼伦贝尔日报记者道日苏木吉)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白岩松 乔思雪 陈鸿宇 达西斯仁为家乡代言,为呼伦贝尔冬季冰雪那达慕打call!
阿尔山市第一小学开展弘扬“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系列主题活动创建文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