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206公里,建设工期长达12年,其建设难度可以想象。中铁二院高级工程师川青铁路成都至黄胜关段设计总体穆亚林表示,他从2007年参与到川青铁路的设计,至今近17年,地质构造、环保难题是线路最大的特点。
2007年,穆亚林与同事一块参与到了川青铁路的设计中来。为了寻求线路的最优解,他与同事一遍又一遍地行走在川西北的大山之中。
“川青铁路所处区域是我国地形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地区之一,穿越的龙门山断裂带、岷江断裂带、西秦岭断裂带均为区域性活动断裂带,这给选线工作带来了极大难题亚美体育。”穆亚林与同事在2008年现场踏勘时,为了前往汶川驱车绕行达600余公里。正是这样一次次不遗余力地绕行、踏勘,最终形成了东、中、西三条线路方案。
“最终经过方案比选,确定以西线方案建设。”穆亚林说,从路网布局来看,西线方案在路网中的位置更靠近西部,是西北至川西、云南最顺直的一条通道,更是西北地区通往东南亚的便捷通道;从旅游资源上来看,西线方案经过三星堆、什邡、绵竹、茂县、松潘、九寨沟等区域,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众多。从地质条件、环保上来看,西线经过的活动断裂带距离较短,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经过的环境保护区相对较少。
除了选线规避风险外,在施工中,线路仍充满挑战。“川青铁路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及自然环境等方面都基本集聚了艰险山区铁路的所有特点,目前为国内在建铁路工程的难度之最。”穆亚林透露,针对高烈度地震区、活动性断裂、高地应力、危岩落石、泥石流、滑坡、崩塌、岩堆、岩溶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中铁二院联合国内地震地质领域权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成立攻关组,开展了8项专题地质研究,查明了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确定了“四明确、六规避”的地质选线设计原则,从根本上减轻了地震灾害的危害程度,降低了铁路运营风险。
同时,线路所处的岷山山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及全球生态热点地区之一 ,具有“原始、独特、敏感、脆弱”的环境特点,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环境保护最难的铁路之一。因此选线设计按照“可避绕可不避绕的生态敏感区一定要避绕,可上可不上的环保措施一定要上,可投可不投的环保资金一定要投”的原则开展,选线最大程度沿既有交通廊道布线。
施工中,更是确定了,不在环境敏感区域设置辅助坑道,弃碴场设置全部远离保护区。隧道洞口施工采用零开挖掘进,甚至最大程度接长明洞,减少对自然坡面的开挖,严格控制工程影响范围。
除了地质、环保,川青铁路最大的特点无疑是从成都平原至青藏高原的长大坡度。
川青铁路从海拔500米的成都平原上升至海拔3400米的青藏高原东缘,海拔高差近3000米,而此次通车的成都至镇江关,海拔高差也达到了2000米。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一个更加极端的数据,川青铁路的坡道主要在安州站开始,在短短130公里内,从海拔600余米要爬坡至镇江关的2500余米,爬升高度达1900米,平均1公里爬坡15米。”据穆亚林介绍,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青白江东段,全线,最大坡度18。川青铁路虽然没有西成高铁的25坡道陡,但是这条线路的最大特点是全线除了车站,几乎没有一块平轨面,都是带有坡度的,这同样给施工带来极大挑战。亚美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