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一家为国内乃至全球能源电力、基础设施等行业提供系统性、一体化、全周期、一揽子系统性、一体化、全周期、一揽子发展方案和服务的综合性特大型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水利(水务)、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建、房地产(新型城镇化)、建材、民爆、装备制造、资本与金融等产业领域,具有集勘测设计及咨询、工程建设、工业制造和投资运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服务能力。
202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秩序逐步归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呈现出“触底反弹”的运行特征,宏观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GDP同比增长5.5%。
2023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投资快速增长,发电装机规模实现新突破,风电及光伏已成为新增电源装机容量和新增发电量的双重主体,1-6月风电、光伏新增并网装机超1亿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71%,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7,2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大型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第二批风光大型基地陆续开工,第三批已形成项目清单;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国家能源局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等,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和重点任务,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项目加速落地,装机规模持续快速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3,580万千瓦时,其中1-6月新投运装机容量约863万千瓦/1,772万千瓦时,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容量总和,新投运新型储能拉动直接投资超过人民币300亿元。氢能产业迎来重要窗口期,科技部发布《“氢能技术”重点专项2023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拟安排国拨经费人民币3.4亿元支持氢能技术;绿氢示范项目加速落地,国内首个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
根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下半年新能源行业将保持快速增长,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分别新增约4,079万千瓦、5,933万千瓦,风电、光伏并网合计装机容量合计将达到9.6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到三分之一。根据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国内新型储能将实现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容量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的市场空间广阔。目前超过十个省份正在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带动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快速发展。据中国氢能联盟预计,至2025年,国内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人民币1万亿元,2030年氢气年均需求约为3,500万吨,国内将加快氢能全产业链布局,氢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023年上半年,国内传统能源发展平稳,火电、水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同比增长3.8%、4.5%、2.2%,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3%、10.6%、56.1%;火电、核电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7.5%、6.5%,而水电同比下降22.9%;电网工程完成投资同比增长7.8%。
下半年,随着国内经济稳步恢复,传统能源保供作用更加凸显,预计传统能源装机容量会保持稳步增长。
2023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同比增长18.1%;国家水网建设提速,全国新开工水利项目投资规模较上年同期增加人民币1,113亿元,其中吉林水网骨干工程、河北雄安干渠等24项重大项目按期开工建设;国务院印发《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水利部印发《2023年水利工程建设工作要点》,明确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完成水利投资额人民币5.2万亿元,同比增长57%。从计划完成度来看,下半年,我国水利投资增速或将加快,全年水利投资规模仍将超人民币万亿。
2023年上半年,中央财政已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资金人民币21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人民币170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人民币138亿元,生态环保产业需求持续释放,污染防治攻坚战、“双碳”战略市场持续增长。
2023年,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人民币33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人民币257亿元、增加人民币20亿元,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安排人民币172亿元。下半年,生态环保行业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2023年上半年,国内加快推进川藏铁路等交通重大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公路、铁路、水路投资分别同比增长8.9%、6.9%、26.7%;交通运输部等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提出五年内新增国家高速公路约1.1万公里、国家高等级航道约3,000公里、民用运输机场25个左右。
2023年,国内预计投产新线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固定资产投资人民币2,800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9万公里。下半年,交通投资预计将持续增长。
2023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复苏态势不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9%,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9%,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同比下降1.7%。
下半年,建筑业市场恢复预计仍有波折,下行趋势或将延续,新开工面积和开发投资同比降幅有望逐步收窄。
2023年上半年,受市场需求持续偏弱影响,水泥价格下跌至五年内新低,全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1.3%,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民爆行业总体运行情况稳中向好,民爆生产企业累计完成生产总值、消费总值同比分别增长11.3%、11.0%;装备制造行业保持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
下半年,预计水泥价格跌幅逐步收窄,民爆行业将保持稳定发展,装备制造业有望延续增长势头。
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主要承接国内外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规划研究、咨询、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项目管理、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业务。公司充分发挥规划设计龙头、灵魂、牵引、放大、布局“五大作用”,顺应能源行业跨界融合发展新趋势,突出“能源+”,推动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文化网“七网”深度融合,持续推动基础设施领域融合发展技术、模式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业务场景,打造新基建,锻造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为国家、地方提供能源电力规划咨询服务和一体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023年上半年,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119.3亿元,同比增长24.7%。
公司工程建设业务主要承接国内外传统能源、新能源及智慧能源、水利水务、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建等各类能源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工程建设作为公司核心业务,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在电力和大型基础设施领域具有较强的投建运一体化核心竞争力。公司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具有一流的项目管理能力、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及日益增强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为客户提供高水平的全价值链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工程建设一体化服务。公司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全面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以BOT、BOOT、PPP等一体化商业模式投资建设了一批国家、地区和行业的重点工程。2023年上半年,公司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6,148.9亿元,同比增长22.6%。
公司工业制造业务主要包括建材、民用爆破及装备制造等业务。公司坚持绿色生产经营,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致力于建设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及装备提供商。其中:
建材业务全面实施“环保、相关、高端”战略,具有研发制造、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砂石骨料、商砼服务、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等完整产业链条,所属水泥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水泥产能达2,470万吨/年。
民用爆破业务具有集民爆物品研发、生产、销售、爆破服务及绿色矿山建设、矿山开采施工总承包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强大实力,在大型水利水电、核电、火电等国家重点能源工程,港口码头、机场等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工程和大型矿山开采等工程项目持续推广民爆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爆破技术、施工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为用户提供系统化、个性化服务具有领先优势,公司工业炸药生产许可能力在国内行业排名前列,拥有引领行业的现场混装炸药一体化应用技术。公司设立民爆研究院,建有国内首条工业炸药科研试验平台,围绕混装炸药、电子雷管、智能爆破、绿色矿山构筑核心技术集群。公司抢抓机遇推进民爆业务重组,发展规模保持行业领先。
公司装备制造业务聚焦“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化与国际知名同行企业对接,紧跟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全产业链技术背景,以高端专业产品制造与专有技术研发为方向,培育高端专业产品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和加工制造能力,抢占和布局新产业300832)新领域,实现转型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研发的特高压干式平波电抗器、海水过滤与阴极保护、核级电动执行机构、第四代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装备等核心产品具有技术领先及市场优势。开展制氢和储能设备研究。
公司投资运营业务主要包括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水利水务、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地产(新型城镇化)、资本与金融服务等业务,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其中:
公司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业务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聚焦清洁能源领域,在国内多地以及越南、巴基斯坦开发建设了一大批清洁能源项目,清洁能源业务规模以及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控股并网装机容量856.5万千瓦,其中,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储能等新能源控股装机容量达652.7万千瓦。
公司水利水务和生态环保业务聚焦供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业务领域,公司掌握了污水深度处理、水环境修复、智慧水务等一批关键技术,具备提供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能力,负责运营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70余座水厂,水处理设计规模达450万吨/日。
公司综合交通业务按照“投、建、营”一体化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绿色运营,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沿线土地资源及空间,配套建设风电、光伏、储能,叠加“数字赋能、智慧互联”,将交通基础设施沿线绿色电力转化为绿色、智慧、低价运力,支撑和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提升公司在交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截至报告期末,高速公路控股运营里程1,109.7公里。
公司房地产业务坚持高品质定位和差异化发展,锁定绿色、健康、科技住宅细分市场,推进拿地模式创新,将城市更新作为主攻方向,借力集团资源,成功拓展片区开发、一二级联动、棚改等业务;积极践行城市综合一体化发展工作思路,加大协同力度,不断创新内部合作和商业模式,通过与区域总部融合、公司子企业总部落地、集团产业导入、投资拉动市场协同等方式,获取江苏南京幕府创新区G21地块、北京顺义后沙峪C地块等项目,发挥了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实现了商业模式创新。
公司资本与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财务公司及其他非货币银行服务等业务,为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服务主业、丰富融资手段、加强资本运作、节约融资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公司其他业务包括软件与信息化服务、物流贸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是支撑公司科技发展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物流贸易业务经营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公司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务,聚焦主业,持续推进业务模式转型,保持了平稳发展。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公司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一利五率”“一增一稳四提升”目标,主动打好高质量发展组合拳,扎实有序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总体呈现改革聚势赋能、质效全面提升、发展阔步前行的良好态势。完成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人民币6,459.3亿元、1,921.20亿元、59.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21.37%、14.07%。以公司为核心的中国能建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位列256位,较上年跃升13位,是上榜国内建筑企业排名上升最快的企业;公司位列2023年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第2位,ENR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第20位,保持国内企业排名第2位;位列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第10位,ENR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第17位。
一是高端营销牵引有力。精心策划一系列高端营销活动,开展国内“总对总”高端对接90余次、签订战略协议16份,借助“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活动全方位展示新能建的新理念、新形象、新作为,深入中亚、中东等地区开展共建“一带一路”系列交流,有效牵引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行业影响力与品牌美誉度大幅跃升,在2023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位列第224位。
二是国内市场再创新高。上半年,公司完成境内新签合同额人民币4,863.5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西南、西北、华东、华中等区域总部签合同额同比分别增长165.6%、78.6%、37.8%、15.2%,传统能源、综合交通、房建新签合同额同比分别增长91.2%、77.2%、15.3%,成功签约青海省海南州共和抽水蓄能、广西平陆运河、山东青岛滨海低碳智慧城等一批重大项目。
三是海外市场加速拓展。上半年,公司完成海外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595.8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亚洲、欧洲区域新签合同额同比分别增长42.9%、17.6%,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39.1%;海外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同比增长100.7%,成功签约乌兹别克斯坦光伏、沙特阿拉伯风电等一批代表性项目。
一是新能源业务加速领跑。上半年,公司完成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164亿元,同比增长5.2%;实现营业收入、毛利分别为人民币575.80亿元、36.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82%、54.48%,占比分别提升6.23个百分点、2.79个百分点;获取风光新能源开发指标1,028万千瓦,累计获取开发指标4,051万千瓦。启动云南昆明、宁夏中卫源网荷储、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基地等一批新能源一体化项目。全力推进广东阳洲海上风电场、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万千瓦“光热储能+”、沙特阿尔舒巴赫2.6GW光伏电站、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风电等一批重点项目合同转化,新能源业绩增长第一引擎作用充分彰显。
二是新基建不断突破。成功打造能源融合发展先发优势,全面推进交能、数能、建能、产能融合,国内首个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枣荷高速金乡段并网发电、上海绿水零碳港口、广西平陆运河等融合示范项目引领行业发展,交能融合创新应用示范平台获得了广泛关注;全面介入“东数西算”工程八大节点,推进庆阳、贵阳、芜湖、韶关等枢纽节点项目开发,甘肃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数能融合顺利推进;江苏无锡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山东济南洪楼广场等“七网”融合示范项目加速打造。
三是新产业业务加快发展。新签压缩空气、电化学、抽水蓄能等储能项目13个、获取开发指标440万千瓦,加快站稳新型储能产业第一梯队;加快推进埃及绿氢、甘肃兰州氢能产业园、吉林松原绿色氢氨醇等一批项目落地实施,扩大氢能业务版图;地热业务取得积极进展,签署湖北襄阳东津新区地热能集中供能示范区项目,合同金额达人民币117亿元;深化水泥产业节能降碳改造,积极拓展水泥业务链条;跟踪落地辽宁建平、河南南召、海南定安等一批绿色矿山项目,工业建材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一是系统改革纵深推进。制定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施方案,深化对标价值创造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现国资委考核“两连A”;公司成功获得总承包特级资质,有效提升了集团高端与一体化营销能力、集约化经营能力,有力推进公司总部从“战略管控型”向“平台管控型”的深刻转变;推动所属企业加快市场化改革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双轮驱动”,2023年新增5家“双百”、“科改”企业,所属数科集团成功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发展第一方阵持续扩大;组织开展区域总部、新设企业等能效评估,推动适应性组织建设升级升维。
二是科技创新重点突破。牵头申报的“国家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技术研发中心”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参建的“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科技部批复;积极打造新型储能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成功召开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与中国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抓好公司“揭榜挂帅”项目、国重项目申报、科研选题布局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上半年,公司共投入研发费用人民币41.66亿元,同比增长41.59%;获得专利授权972项。
三是重大产业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安徽绩溪高空风能发电示范项目完成工程建设,并成功实现倒送电;湖北应城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地下盐穴工程已开工建设,电化学储能电芯首批次产品研制完成。
四是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获国资委信息化考核“优秀”等级,“四大数字化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序推进20余个管理系统建设,大力实施BIM应用、智慧工地、智慧电厂等310个产业数字化创新项目,数字红利不断汇聚。
一是项目管理更加有力。系统开展项目履约提升年专项行动,深化项目管理手册和内部成本定额应用,有序推进项目复盘管理工作,加大重大项目提级监管与巡检力度,项目履约总体可控在控;持续推进川藏铁路、深大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设计建设的全球首个沉浸式液冷储能电站——广东梅州项目、全球最大单体光伏电站——阿布扎比项目等投产投运。
二是投资管理不断优化。持续优化新能源、高速公路、房地产等投资结构,做准存量、做实增量,有保有控推进高效有效投资;编制正面清单、优秀案例、经济评价参数指引等文件,做好投前审核、投后监管。
三是产融结合不断深化。创新国内资本市场首个“专业化整合和一体化重构+‘A+H’分拆+借壳上市+央地对接+配套募集资金”模式,实现易普力002096)分拆重组上市,为央地合作、国内资本市场分拆重组上市提供了新样板,对进一步夯实“能建民爆”行业龙头地位、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公司A股首次再融资工作并取得阶段性进展;完成上交所公司债券储架人民币100亿元,发行首单贴标海南自贸区CMBS产品。
四是基础管理更加坚实。全面推进司库体系建设,加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降本节支力度,改善经营性现金流质量,司库体系建设获评“2022中国卓越司库奖”。强化合规建设专项整治,深化纠纷案件治理,风控体系不断完善。扎实开展安全管理强化年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行动,企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三、风险因素
随着公司投资范围不断扩大,投资行为可能面临着进入不熟悉领域而导致的决策风险;受地方政府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影响,PPP项目运营资金压力增加,可能存在投资效益偏离预期风险;受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行、购房信心等因素影响,存在新盘销售不达预期、去化压力加大的风险。
对策:公司将强化投资项目审核,坚守投前风险底线,加强投后监管,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深化房地产市场研究分析,准确研判行业、区域市场发展趋势,加强销售管理,降低项目去化风险。
大国博弈、俄乌冲突、社会安全、全球退煤等风险挑战依然存在,国际业务市场开拓、项目履约、人员安全等面临较大压力;部分国家或地区投融资、财税等政策变化频繁,市场开发难度增大,项目实施可能受阻、成本增加,履约风险加大。
对策:公司将持续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持续健全国际业务风控合规体系,强化招投标和履约阶段风险管理,确保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受业务转型、项目商业模式变化等因素影响,投资拉动生产经营业务比例上升,可能导致债务融资规模余额增加;个别企业项目成本管控不精细,项目创现能力不足,可能导致企业资金压力加大。
对策:公司将加强资金统筹管理,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强化债权清收,策划债务压降或置换,多措并举解决资金需求;夯实项目经营管理,分级分类制定“两金”压控目标,提升原生创现能力。
项目组织策划不到位,分包商选择不当,分包履约管控失当,可能导致项目成本增加、项目亏损以及诉讼纠纷等问题。
对策:公司严格执行项目管理新体系,刚性落实分包管理新要求,降低分包风险;持续优化项目监管新机制,推动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全层级、全成本”监管要求落地,推动项目高效履约和创利创效。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员工总数115,939人,其中管理人员40,495人、专业技术人员39,831人、技能操作人员21,887人。公司拥有一批全国拔尖人才,其中享受中国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位、国家级勘察设计大师7位、全国核工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2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位、全国技术能手24位。
本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持续提升员工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2023年上半年完成培训33万人次,其中:岗位培训22.24万人次,继续教育培训1.55万人次,其他培训9.21万人次。
公司将秉持“价值投资、全生命周期投资、理性投资、高质量投资”的理念,全面聚焦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趋势”,融入绿色低碳、数字智慧、共享融合“三大经济形态”,实施以创新为引领的绿色化、数智化、融合化“一创三转”,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系统打造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能建,全面筑牢战略支撑,新能源突出扩增量、提质量,新基建突出深拓展、快突破,新产业突出明方向、补短板,持续巩固扩大能源电力、建材、民爆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发展优势,以“能源电力+”融合发展模式拓展提升公司投资业务价值。
2023年,世界经济持续面临重大挑战,国内经济实现反弹,继续发挥稳定世界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下半年,预计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压力增大,国内经济有望加快修复并迈向扩张性增长,实现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面对新形势、新风险、新挑战,公司将坚持高目标导向,保持战略定力,聚焦核心任务,全面开创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崭新局面,实现全年主要经营目标。
为助力公司“30·60”战略目标落地,构筑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三新”发展平台,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一次会议、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2023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2023年第一次A股类别股东大会及2023年第一次H股类别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决定以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募集不超过人民币148.50亿元资金,所募集资金将投资于中能建哈密“光(热)储”多能互补一体化绿电示范项目、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示范项目、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浙江火电建设有限公司光热+光伏一体化项目、湖北应城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乌兹别克斯坦巴什和赞克尔迪风电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该事项已取得国务院国资委同意批复。本公司于2023年6月12日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出具的《关于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上证上审(再融资)〔2023〕402号)。
本次发行尚需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并经中国证监会作出同意注册后方可实施。敬请本公司股东及潜在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是具有投建营一体化优势,依托集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工程建设、投资运营、装备制造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提供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和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实现“投前算赢”“投中建赢”及“投后运赢”。二是具有规划设计牵引优势,充分发挥所属企业的重点智库作用,深入参与“十四五”国家及省市级能源、电力、科技创新等规划,孵化培育一批重大战略性示范性项目。三是具有融合创新发展优势,围绕做强做大“六全”领域、十二大业务优化布局,加快推动“一创三转”,打造“三新”平台,聚焦“七网”融合,持续发力“新能源+”“数字+”及“绿色低碳+”项目开发,同时拓展新能源、新型储能、氢能亚美体育app、综合交通、东数西算、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建材、装配式产业等领域,推行交能融合、数能融合、建能融合、产能融合等模式。四是具有产业资源协同优势,汇聚行业优势资源与力量,打造“四大联盟”,构建要素共享、价值共生、聚合裂变的“产业群”“共赢链”及“能量场”,同时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四个重点”,推动联盟成员抱团拓市场,携手谋创新,不断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公司拥有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国家级和63个省级研究机构、120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8项,重大科技成果2500余项,有效专利11372项,制定和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300余项。持续推进“30˙60”系统解决方案、新型电力系统、压缩空气储能、氢能、交能融合等“双碳”领域科研项目,掌握新型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系列方法、1000Nm3/h碱性电解水制氢装备、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柔性功率调节装置、交能融合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一批核心技术,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全国首个全路域交能融合项目并网发电、伞梯式高空风能发电项目成功倒送电、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全面建设、完成首批次储能电芯产品交货,在新技术示范方面进入新阶段。公司加快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管理数字化走深走实,“四大数字化平台”稳步开发上线;产业数字化升级提速,以BIM中心为抓手,推动BIM应用、智慧工地、智慧电厂等重点领域产业数字化创新;数字产业化动能增强,深化国家级、行业级大数据平台应用,加速推进“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项目,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公司在境内电力规划咨询和火力发电、核电常规岛、骨干电网设计市场占有率均超过70%,享有较高的行业引领地位和话语权,在能源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在新能源、水利水电、核电、燃煤发电及特高压输电线路等建设领域均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公司通过开展EPC、EPC+F、参股拉动总承包、PPP、BOT、投建营一体化等新商业模式,大力拓展工程总承包市场,非电基础设施领域的总承包业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公司自成立以来,共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48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7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5项、中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5项、中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0项、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总承包项目金钥匙奖4项。
公司聚焦“30˙60”战略目标,围绕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建造、传统电力等方向打造“能建”方案,在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光热发电、柔直流输电、清洁燃煤高效发电、特高压交直流、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GIL综合管廊输电等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在新型储能、氢能、高空风能技术、交能融合、建能融合、数能融合等领域引领行业发展;在大型新能源基地一体化技术、CCUS技术、核电常规岛设计和安装技术、地热能利用技术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公司汇聚了能源电力领域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专家,拥有众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中国核工业勘测设计大师。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